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机械制造产业

“中国芯”工业机器人在汉量产 网友担心失业

发布日期: 2013-09-17    稿件来源:    发布:周舟    阅读次数:2235 次
 

长江日报讯 记者从武汉工业机器人技术交流会上获悉,武汉首个“纯国产”工业机器人已进入量产阶段。

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今后这样的好“员工”将大量在汉产生。昨日,记者在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这一情景:一排涂成红漆的“机器人”,不断地来回运动,重复规定动作。与想象中人形、精致的外表不同,这些机器人似乎更应称为“机械手臂”,它们都有一颗“中国芯”。

“从内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包括减速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我们的工业机器人都有自主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芯’。”武汉奋进公司总经理、下海创业的徐击水教授表示,“我们是武汉第一个走通这条路的企业。”

“2012年,全国新增2.9万台机器人,其中国产品牌只占4%,十分可怜。”徐击水介绍,大部分的机器人生产,都集中在欧洲和日本的4家企业——瑞士ABB、德国KUKA以及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人称“四大家族”,核心技术也大多掌握在它们手中。

徐击水介绍,机器人最核心的几个部分是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许多“心脏”部件国内无法生产,只能依赖进口,有一些甚至买不到。

徐击水表示,他的团队已全面突破控制系统和高性能精密减速机等关键技术。另据介绍,除操作系统外,徐击水的机器人使用的软件,包括编辑工具、接口、仿真软件等均系自主研发,编程甚至比国外机器人更灵活。

 核心部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导致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居高不下。一台工业机器人价格达100万元以上。徐击水表示,“中国芯”机器人的成本,比国外产品低30%—60%。原因除了省下大笔专利费之外,跟产品定位也有关系。该公司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用于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这些产品干的是重体力活,不要求有太高的精度,因此更便宜”。

徐击水介绍,公司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路线。“国际一线厂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大部分用于汽车厂,如武汉的很多日系车厂用的大多是日本机器人。我们就‘曲线救国’,从外国人不做的低端领域做起,先得到用户认可,再慢慢向高端扩展产品线”。

市经信委机械装备处处长李永戈介绍,武汉工业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奋进”是武汉第一家产品完全“国产”并进入市场的企业。

人物>>>

教书匠圆了机器人梦

徐击水做电力起家,却一直有个“机器人梦”。

1993年,徐击水、张子蓬等4位当时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的年轻老师开始尝试“下海”,2001年创立奋进电力。去年,他们的公司收入已达2亿,在“带电作业”领域成为国内领跑者。

“30年前我们就有做机器人的梦想。当时在我们一位老师的指导下,还真做出来一个。”

那是一个为水利闸门除锈的机器人。“闸门除锈,用刀子是刮不下来的,要用钢球砸,一砸粉尘漫天,人受不了,必须穿着潜水服干活。当时那个机器人的理念,在今天看来都挺先进的,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教它。这在技术上是不容易的。”张子蓬感叹,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成果最终没能转化。

自此以后,徐击水对机器人念念不忘。“中国是少有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机器人却严重滞后,让人震惊和惭愧。”今年,徐击水总算圆了自己的机器人梦,做出一批工业机器人。接下来,他希望在武汉形成一个机器人产业集群,带动武汉智能制造的发展。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