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新闻:绣花枕头?――揭开物流园区真面目
话题的争端
自从有了物流园区以来,他的话题就不断,到底他真是一个赚钱的大磁场还是只是徒有虚名?这个原本以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为最终目标的境内关外地区,到了中国却只有入区退税一项功能被无限放大。企业再不用领着浩浩荡荡的车队货列进军香港来完成“一日游”的意愿,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变成“海归”。
据招商局青岛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沈扬说:“目前,‘一日游’业务占到我们园区总业务的85%左右。事实上,不仅仅是青岛的保税物流园区,其他获批的保税物流园大多也是以‘一日游’为主。除上海和深圳外,剩下6个保税物流园(不算刚刚封关的福州保税物流园区)的‘一日游’业务都占到八成以上。”沈扬说:“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目前已逐渐成为跨国企业在亚洲的采购中心,其保税物流园的高端物流业务发展较好,但即便如此,‘一日游’业务也仍占到五成。而深圳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毗邻中国香港,使它的‘一日游’业务比较少,所以保税物流园区主要继承了原来保税区的业务。”
中国物流园区之尴尬
上海西北综合物流推广办公室主任王大明:“一旦物流园区的建设存在不合理之处,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成本上升,这与降低物流成本的园区建设初衷背道而驰。”尽管如此,建成多运少已成为物流园区不争的事实。火一样的建设速度,冰一样的运营情况,物流园区遭遇尴尬境地。
陈功玉,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2007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南沙科技论坛上,他的一句:“截止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并运营的园区只有二成多,近七成仍未运营,尚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物流园区之“丑”态
为了改变进出口业务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低端模式而兴起的保税物流园热,已经成为对企业、对地方政府、对海关皆有利的三方共赢事业,并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却让物流提供商赚得盆满钵满。植根于不平等的税收体系,超国民待遇长期存在,利益当然总像流水一样自己找到河道。退税的口子一旦开多,泥沙俱下也是无法避免的。有人开始将仿冒品拉入园区,再借拼装手段偷梁换柱,最后以“退原货回国”为由进行走私。更有甚者,把一车货可以分成5车退。毕竟海关无法逐一核对产品。在手机代工厂伟创力补上了2811万的巨额税款后,人们才发现退税平台也为黑色链条提供着新的运作模式.
在服务同质化的大潮中,物流园区需要的不仅仅是借鉴,不仅仅是创新、突破,更多的,想必是看看这些年来做过的路,想想这些年来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