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物流贸易产业

一个年轻书生的三次物流创业

发布日期: 2011-11-14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提俊男    阅读次数:2339 次

1999年的“72小时网络生存大赛”可以算是电子商务的启蒙。这场“电子商务启蒙运动”无意中给了李平义灵感。当时都说电子商务三大瓶颈,安全、支付和物流,于是上海铁道学院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的他抓住“物流”的机会,2000年与一个澳洲人合作,开发物流软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2年后,因为与合伙人的不同意见他退出,成立了赛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底,赛勤业务逐渐萎缩而退出市场,“我什么也没拿到,就只积累了点经验”。李平义说。 

  那时候国内很多城市最大的物流企业都买了他的软件,但他发现这些物流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如花很多钱买的系统不会用、流程很乱很无效、服务很被动总是被投诉。他觉得这些问题他可以尝试突破,“一来我们自己做软件,系统做的很好,二是我们可以把系统和流程结合起来,三是我们对服务有概念,我们愿意让服务有价值。” 
  就这样,以这三个问题为切入点,他与在赛勤结识的肖勇民于2006年创立了发网。他做总经理,肖负责运营和技术。 
  发网,字面意思是“发货的网站”。李平义建立发网之初,是想依托曾经的软件优势,做一个供中小商家和物流公司交互信息的平台。“那时候每天到批发市场发传单,让商家要发货就到发网来发,然后让物流公司在发网上找信息,让发网做个信息中介平台。”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李平义的“异想天开”。“商家在发网发了信息,但没有物流接招啊,因为物流没有习惯上网,他觉得我打个电话多方便啊。所以后来他们都不发了,我们就去做了呼叫中心,让商家打给我,我再打给物流。” 
  当商家与物流逐渐熟悉而结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后,曾经的“媒人”就被遗忘在角落了。 
  发网最初的模式设想宣告失败。 
  虽然这次探索失败了,但李平义看到了新的曙光。 
  2008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李平义将目光转向电商企业。借着电商发展的春风,发网找到了正确的路。先是为一些中小B2C网站,如卖特产、手机的供应商提供配送服务,2009年,发网将客户拓展至淘宝商城和京东等B2C平台上的传统品牌商家,同时开始运行仓储业务,帮助传统商家建立仓储和全国配送的电商物流体系。 
  2009年,发网开始实现盈利,近三年营业收入以超过300%的速度递增。 
  此时,在物流领域坎坷创业十多年的李平义,似乎才真正找到了感觉。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