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对接 激活“一盘棋”
发布日期: 2012-01-14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提俊男 阅读次数:2637 次
12月11日,“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双方将以全局眼光谋划战略合作,建立两省区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更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与发展新格局。梧州作为广西的东大门,离广东最近,与广东语言相近、习俗相似,与粤港澳工商界交往历史十分悠久。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接受珠三角先进生产力辐射,梧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梧州正在实施“东向”战略,交通接轨“广佛肇”,经济融入珠三角,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主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带动,努力建设成为粤桂合作的先行区。要尽快实现这一系列的战略目的,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能够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流转和利用,降低原材料和产品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现代物流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运营。现代物流业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就相对于血液对一个人体的作用。在我们与广东实现产业、服务业、交流设施、文化等深度合作时,如果没有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通,发生堵塞,那么两地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得不到有效的流通和交换,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再谈贯彻落实粤桂战略合作框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就缺乏基础。
我市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实现与广东的物流对接已经具备基本的交通设施条件。但是目前我市与广东的物流对接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瓶颈。一是目前缺乏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引导。我市与广东的物流对接都是一些小企业的仓储和运输公司的企业行为,没有形成整体的规划和布局。虽然我市已经出台了《梧州市商贸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市的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谋划,但是这个规划中涉及到区域合作,特别是与广东如何实现无缝对接的阐述太少,指导性不强。二是交通设施有待完善。通俗地讲,物流的对接实际上就是交通的对接,目前我市只有一条通往广东的高速公路,西江航运在枯水期运力有限,南广快速铁路还没竣工通车,目前梧州机场还没有直飞广州的航班,这些交通因素都极大的制约了我市与广东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物流对接。三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物流的智慧是要求物流过程中每个环节效能的改进都应该有助于其他环节的改进,不可以邻为壑、转嫁损失,最终实现总体的改进和最优。但目前我市与广东的物流对接都是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并且在运输、车辆、船舶、航道等管理体系上分属不同省(区),缺乏跨区域间的有效联动,这必然会降低了物流的运营效率,增加物流成本。四是与广东进行物流对接的政策、金融等扶持有待加强。
贯彻落实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梧州作为桂东粤桂合作先行区,必须要拿出足够的决心、信心、耐心,首先就是打通两地的物流通道,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缝对接,为两地进行广泛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科学谋划、加强领导。对于两地的物流对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专门研究出台专项规划,指导两地物流对接的具体开展。针对现代物流业是涉及到多个产业、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综合性产业,我市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物流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在两地物流对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二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和支持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在规划建设新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同时,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引导物流企业之间的重组和整合,支持梧州本地及广东地区有实力的企业,以参股、兼并、联合、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对梧州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本地物流企业功能的整合和服务的延伸,推动企业向规模化运作、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着重发展和培育出3—4家主营业务突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性梧州本土龙头物流企业,鼓励其在两广区域开拓市场。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实现与广东的交通设施的对接。加快协调南广快速铁路的推进力度,争取早日通车;尽量争取开通梧州至南宁的机场航班,加快空港对接力度;加快航道整治工程,围绕降低成本、增加效能的主线,在能源价格暴涨、环保力度加大的新时期,抢抓机遇,利用“低碳”、“低成本”、“经济环保”的水运优势加大与广东的水运物流的对接力度。
四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形成两地物流对接的集散中心。加快推进红岭商贸物流园区、赤水港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的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等先进功能,形成一个两地物流对接的统一平台和集散中心,克服过去分散经营、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状况,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五是加大对两地物流对接的扶持力度。为加快两地物流业的对接,激活一盘棋,市政府对物流企业,特别是要对主要业务放在两地间物资流通,或是有意在两广区域打造经营网络的物流大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装备更新、物流项目土地使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工商登记管理、税收、融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两地物流对接的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物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