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物流贸易产业

香港石油行业不易经营

发布日期: 2004-11-16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4395 次

香港的石油零售行业近年备受关注,尤其是每当加价之时,传媒广泛报道。近日国际油价高企,本港的油品价格亦随而上升,首当其衝受影响的交通运输业,要求政府宽减柴油税,亦有申请加价者。

政府的对策是延长目下的柴油优惠税至2005年底,每公升继续收取1.11元,换言之,运输业并无额外得益,业界的负担没有减轻。

油公司并无加快减慢

不少人对油公司的运作并不清楚,例如每次加价,都有「加得快,减得慢」的指控,查实说此话者,并无做过真正调查研究,只是凭印象说话。若然将新加坡的无铅汽油及低硫柴油出口价与本港两种油品的零售价比较,笔者手上有2001年1月至近期的图表,两者的走势非常接近,升跌基本上同步,并无「加得快,减得慢」的象。两种资料都是公开的,读者可自行画图看看。

另一方面,本港汽油及柴油的零售价,确实比很多地方都贵,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新加坡、南韩及日本,更遑论国内及美国。公眾人士一般的印象是,油公司在赚取暴利。殊不知以无铅汽油為例,税收佔零售价的一半,其餘的一半才是油公司的收入。公司要支付油站的标投地价、进口油品的开支、运费、零售商的利润及推广费用等,扣除所有开支后,据1998年经济局所透露的数据显示,油公司本身的利润只佔零售价的4.0%,非常克己,横看竖看,都不是暴利。资料是由各大油公司向经济局提供,应该可信。

两新公司投五个油站

然则撇开税项后,何以零售价这麼高?油站的地价高昂為一个原因;本港人工较其他很多地方為高是另一个原因;本港所使用的汽油的辛烷值為98,比其他地方高,价格较贵;所使用的超低硫柴油提炼成本亦较昂贵,都是高油价的一些成因。

有些人认為引入多些竞争,可压低油价,目下本港有四个主要油商,包括蜆壳、埃克森美孚(即标準石油及美孚,属同一个集团)、加德士及华润集团。但过去几年,本港的油品本销市场在萎缩,1999年為962万千升,2003年下跌至只得612万7000千升;汽油销售由51万1000千升跌至46万8000千升;柴油则由793万2000千升跌至436万1000千升。

在如此背景下,油公司的经营并不容易,过去几年并不好景。近期中石化及中石油各投得五个油站,前者已有油站开始营业,但未见公司大事宣传,究竟其策略為何?

侧闻该公司所售卖的油品来自一间本地的大公司,然则后者何以不将油站竞投来做,中石化的落标价一定较高,才夺得经营权。中石化究竟作甚麼打算?

若然纯然从商业角度考虑,其定价策略可考虑其他公司的定价,不会远远偏离。它进入香港石油零售市场的目的,可能是打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在香港吸收先进的管理及营业经验﹔那末,它不会将价格定得太低去抢佔市场。

料零售价不会受衝击

新公司的加入可压低油价的唯一途径是,它们要在香港大展拳脚,将零售价大幅调低,抢佔市场,然而要注意两项事实:首先,中石油及中石化与本港的大国际石油公司有不少合作计划,会否因抢佔香港这个小型市场,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係,它们要仔细衡量。

其次,它们合共只得十个油站,佔全港一个小数目,即使大减价,完全不赚钱,甚至亏本经营,亦需待其油站数目增加,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此外,品牌亦是一个问题,目下大油公司的客户对於油品素质有信心,他们对於新加入者未必有信心,这需要时间考验。因此,该两间公司加入本港的石油零售行业,预料不会对零售价格造成显著的衝击。上述资料表明,石油零售并不是一门利润丰厚的行业,纯然从商业角度出发,未必有这麼多公司有兴趣进入香港的市场。

浸会大学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周全浩博士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