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机械制造产业

中国机械包装制造业如何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

发布日期: 2012-09-07    稿件来源:    发布:提俊男    阅读次数:1948 次

Foodjx导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然而,就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由于政策导向的缘故,国内大部分资金集中在各个国有企业手中,钱多得不知道往哪儿投,当下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及制造业的声音也沉渣泛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迈克尔·佩蒂斯教授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被严重低估,强制性投资政策通常带来严重冲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防止中国机械制造业“未强先衰”,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特约研究员兰晓华在中国50人经济论坛发言指出,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就开始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状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6月当月实现利润4682亿元,同比下降1.7%。2012年1-6月,在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2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山东、福建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7%和3.2%,增速同比减缓25.9和34.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1.4和0.4个百分点。9个省份由去年同期增长转为下降,海南、浙江分别由增长28.5%和32.4%转为下降23.4%和17.5%。与一季度相比,天津由增长1.4%转为下降1.9%;8个省份降幅缩小,河北、上海分别缩小4.6和4个百分点。让人感到不安的是,今年以来,制造业全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几乎是月月下降,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黄平教授分析,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似乎来得太早了些。19世纪中期,英国曾经依靠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使其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随后,英国工业资本大举对海外投资,20世纪初,英国海外投资一度超过国内投资的规模,致使英国国内工业生产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下降,技术进步速度明显放慢,最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从“世界工厂”跌落为工业品进口国。
  美国则复制了英国制造业发展的老路。早在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就已相当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3.3%的最高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制造业开始衰退,此后美国经济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后工业化特征并且持续低迷;1990年以后美国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使制造业重振雄风。但近些年来,美国开始实施“非工业化”政策,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萎缩和衰落,其占GDP比重下降到2004年的12%,就业比重从最高时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间接导致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地震,中国社科院黄平所长这样说。
  在《中国将重蹈日本覆辙》书中韩和元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依靠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到1970年,日本的制造业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一度高达27%,日本制造更是在全球市场上傲视群雄。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的制造业开始走向了漫漫的下坡路。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在1996年—2006年十年间,日本的制造业工厂减少了一半,只剩下54万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制造业的产值占日本整体经济的35%,但在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18%。而日本制造企业今年最新的财报显示,制造业的衰退仍在进一步加深。比如在2011财年,日本家电的三大巨头索尼、松下和夏普共亏损1283亿元人民币,亏损额不断刷新纪录。
  香港中文大学特约研究员兰晓华说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欧美的制造业大都是在经历了一个高峰之后才逐渐衰退的,并且都已经实现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只是在国内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中国、韩国等新兴制造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生产基地出现了外移,但仍旧保持了研发中心留在本国的格局。
  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机械制造业中有4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机械制造业仍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国制造仍以代工、加工为主要特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决定了仅仅依靠劳动力众多而又廉价的竞争模式缺乏长久性。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产品的附加值低,仅仅在低端市场靠价格竞争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正如中国虽然是高端奢侈品的消费大国,但却是生产上的小国。即使是在本国生产,也大多是代工或贴牌式的模式,而且国内鲜有真正的奢侈品品牌,香港商报传媒首席品牌官兰晓华这样说,笔者认为也许中国企业要真正沉淀下来做品牌研发核心技术,而非做面子表面功夫。
  由此可见,中国离真正的制造强国仍差距不小。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却提前出现了“未强先衰”的苗头,其典型特征就是产业的“空心化”提前来临。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11个百分点。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增加值水平也明显偏低。
  香港中文大学特约研究员著名品牌营销专家兰晓华指出,导致中国机械制造业“未强先衰”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首要位置的还是成本问题。在劳动成本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劳动成本成为众多企业难以承受之重。最近几年,中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几乎都是以平均20%的高速在提高,在企业利润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工资的提高就必然会加剧生产的困难。汇率的持续攀升则是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另一个对头。自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上升了20%以上,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上升将侵蚀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制造业企业与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暴利行业存在过大的利润差距,这就进一步加剧中国机械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的趋势。学者兰晓华认为持续攀升的财务成本,使得大多数制造企业成了为银行打工的角色。而房地产业的暴利,更是加剧了逐利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资产的转移。放弃实体经济而追逐炒房、炒金甚至放高利贷性质的“炒钱”,正在成为许多制造业中心地区的流行风尚。
  因此,要遏制中国机械制造业“未强先衰”的趋势,必须多管齐下。首先,在减轻制造业负担上采取实际有效的有力措施,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在经济困难时期,有必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承受能力,不能简单地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同于单纯地涨工资,要将工资的上涨与企业效益提高挂钩;其次,扭转人民币汇率单边上升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动的范围,尽快形成反映市场供需的汇率形成机制;再次,有必要尽快实行全面的减税政策,摘掉企业税负沉重的帽子,只有企业效益提高了,才能实现税收长远持续地增长,绝不能走“竭泽而渔”的路子。
  最后,笔者建议破除银行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参股甚至设立银行机构,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减轻企业的财务成本。必须下决心遏制房地产泡沫,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实业。只有如此,中国的制造业才能重振雄风,从“中国制造数量大国”步入“中国制造技术品牌强国”。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