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机械制造产业

制造业应携带理想上路

发布日期: 2013-02-22    稿件来源:    发布:陈志辉    阅读次数:2377 次
           在全球经济回暖的形势下,振兴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多数国家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也受到各国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连任后首次演讲就强调制造业复兴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并宣布新建多个制造业基地。2013年2月17日,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也公布了一项支持本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并促进就业的10亿澳元计划。。

    奥巴马提到的制造业和我国的制造业有一定的差别。美国鼓励制造业回归,还是建立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产业低端,两者暂时不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但中国制造业大量产能集中于低端制造产品的现状急需改变。目前低端制造产能过剩,一旦全球产业升级这部分产能会被迅速淘汰,使中国制造业产生较大的波动。

    在外部市场需求不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去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总体增速放缓的迹象。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年均值。

    种种迹象表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实现创新突破,谁就能在技术革命中取得先机。中国制造业同样要寻求创新。此外,“十二五”规划将高端设备制造列为七大战略产业之一,而要发展高端制造就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升级同样离不开创新。

    不过,中国制造企业似乎缺乏创新的动力。

    2013年初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当前以及未来5年均位居榜首。但报告也显示,中国得以继续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主要依靠低廉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

    靠低成本竞争而不是差异化竞争往往会使制造企业的行为具有短期化、投机化倾向,而短期化的行为导向非常不利于企业创新。创新和研发需要长期专注、不计成本的投入,如果大家都抱着能赚就赚、赚快钱的想法,这种‘短平快’的思想是无法创新的。

    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大抵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都没有“制造精神”。制造业企业如果只谈赚钱,很难完成升级。中国制造业必须要注入精益求精的精细工业精神。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建立永续经营的地位。

    同时,在我国政府对市场环境的优化也是一大重要因素。目前的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政策导向将会对企业行为产生十分重要影响。现代企业只有在公平、良好和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才会有动力创新、发展,没有企业愿意在多变的政策环境下过分投资。政府应更多地从市场角度思考。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把配置资源的职能交给市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另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企业加以引导。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