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旅游服务产业

旅游业迎来“全民休闲时代”

发布日期: 2011-11-17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提俊男    阅读次数:2076 次

我国城市已具备现代

休闲的各种功能与要素,图为第八届天津五大道旅游节上,一名演员和小朋友互动游戏。 刘东岳摄

  上世纪末,一位名为格雷厄姆·莫利托的未来学家曾大胆预言:休闲将是新千年经济发展五大推动力的第一引擎。这位未来学家甚至还给出了一个时间表:2015年后,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而迈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主导世界劳务市场。
  离2015年“休闲时代”越来越近了,但对于它的到来,我们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近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上,多名业内专家与20位市长代表就“休闲消费与城市竞争力”这一主题,从国家战略、休闲拉动消费、休闲产业转型及城市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深度探讨。
  “这样的休闲发展论坛,我们已经连续办了4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改变当下对‘休闲’的片面认识,提升全社会对‘休闲’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休闲城市联谊会秘书长、《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早在2006年,舒富民和他的团队联合业内专家及相关研究机构,分别从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满意度、休闲的服务与管理等不同视角,对我国的休闲状态进行了评估,完成了国内第一份“中国休闲小康指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6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休闲元年”。
  5年过去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舒富民们所期盼的“休闲时代”正渐行渐近。不过,在这场迈向“休闲”的社会转型背后,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识“休闲”——
  从理念认知走向大众实践
  对于什么是休闲,至今仍无统一的回答。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休闲的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曾组织过一个关于“生活时间分配”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闲暇时间为6小时6分,其与工作、个人生活必需、家务劳动等四类活动时间分别约占总时间的21%、44%、10%和25%。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生的十分之一,生活必需时间几乎占到一半,闲暇时间约占三分之一,休闲正成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
  事实上,作为生理和心理概念的休闲生活,我国自古有之;而作为产业和业态概念的休闲经济,在我国也只有30多年历史。据介绍,休闲最初是作为旅游产品形态提出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乡村旅游、假日旅游为代表的大众休闲,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覆盖广泛、种类繁多、发展迅猛的休闲大产业。
  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是不同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忙于建设和生产的人们,几乎无暇休闲。现在,我国人均GDP超过4300元,每年还有115天假日和5至15天的带薪休假,整体上已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超过21亿人次,公民出境旅游5700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l.3亿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近500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l.5万亿元。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四位。
  “旅游业的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居民对旅游、休闲活动的巨大需求,也表明包括旅游在内的休闲消费正成为国人消费结构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说。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休闲经济发展。2007年3月、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休闲等消费热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2009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适应群众生活的多样性、个性化需要,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当年,国务院开始酝酿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纲要”。
  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实施,为我国休闲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对于发展休闲经济的愿望强烈,纷纷制定了打造休闲城市的目标,对休闲业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杭州、南京、成都、昆明等城市在发展休闲经济过程中脱颖而出,在倡导休闲生活、引领休闲城市发展、打造休闲文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在大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下,各地中小城市正在把休闲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有些城市已经从以旅游型为主的城市开始向全面休闲型的城市转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的参与度、休闲理念、休闲方式、休闲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我国城市已具备现代休闲的各种功能与要素,但就现代休闲而言,我国还只处于起步阶段。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