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 ≠ 门票经济
发布日期: 2012-05-04 稿件来源: 发布:提俊男 阅读次数:2192 次
又是一年“五一”小长假,各地旅游景区趁机吸金的消息不绝于耳:北京市“五一”小长假旅游收入近18亿,福建旅游收入24亿,四川63亿……与此同时,网友们对国内外景区的门票价格对比后发现,一张湖南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门票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的门票,如果用来参观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都玩一遍还剩100多元”。今年,我国旅游景区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据报道,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仿佛要跟景区“三年必涨”对抗似的,“五一”期间网上各种“逃票攻略”泛滥,“高手们”纷纷教授各种逃避高价门票的“旁门左道”,其中不乏飞檐走壁的险招。
对于“逃票攻略”,人们无不给予同情和理解,认为这并非是低素质的产物,而是景区门票高企之下的无奈和对抗,是“门票经济”催生的怪胎。
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会有一些成本投入,而收回成本以求再发展,就不能不收门票。不过,有一个基本的道理,不少地方至今仍没有弄明白:旅游经济≠门票经济。
但凡旅游景点经营单位乃至所在的地方政府,总是希望游客越多越好。然而,事实上,近年来,一些旅游景点的级别“A”越高,门票价格越高,让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对旅游望而却步。其实,这种“门票经济”是一种急功近利,更是一种杀鸡取卵。
偌大一个景区,打个围墙,或拉个铁丝网,游客前来,“要想游景点,丢下买路钱”,这种“门票经济”,似乎方法最简单,来钱也快。然而,殊不知,景点门票价格太高,远远大于它提供给游客的观赏游玩价值,必将造成游客来了一次不会来第二次的情形,最终受伤的还是旅游业自身。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薄利多销。所谓“多”,也就是说发展旅游经济,切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门票上,而应该在服务内容上体现丰富多彩:一者,景点应讲究物美价廉;二者,游山玩水之外,还应更多地着眼于地方特色,可引导游客去游工厂、游机关、游农家,游老街,当然更多的还是游风土人情、品味文化;三者,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一路上的吃、住、行、娱、购诸方面也应该以“地方特色+货真价实”来赢得游客。
热衷于抬高门票的景区,总是能堆出诸如管理费、修葺费、节假日控制人数等促使门票上涨的一大堆理由,无非是把经济负担一股脑儿地抛给了游客。此外,服务滞后、旅游欺诈等旅游景区在票务、服务和管理上的种种功利性弊端说明:他们往往把景点定位成产权私有的“纯粹商品”,把游客当成了单纯谋利对象。
对此,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深刻反思,如国家发改委“三年一涨”的设限规定,不但不能遏制旅游景区乱涨价现象,反而大大加重了涨价的欲望。对于景区运营成本的上升,各地景区特别是知名景区也应动动脑筋,犹如打造一个名牌商品,不可因开发新产品而让消费者买不起;与此同时,也要“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以向管理要效益来消化成本上涨,这才会可持续发展。
涨价不是盈利的通行证,旅游经济≠门票经济。只有让所有国民都能轻轻松松、堂堂正正,不用逃票就进入景区,欣赏祖先和自然赐予我们的文化自然遗产,那才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