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成动态

国际金融报:“非典”中的经济学

发布日期: 2003-05-08    稿件来源:综合管理部    发布: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5993 次
●“非典”加大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的经济活动的风险水平,所以肯定会加大整个社会 的交易成本 ●“非典”暂时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经济增长收敛在更 高的边际成本上 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俗称“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给中国的社 会和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场消灭“非典”的战役中,政府和人民都表现出了很大 的信心和决心。笔者想对“非典”现象进行一下经济学上的分析,试图找到一点原理性的东西, 因为通过事件本身找到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原因远比只看清事件本身来得重要,所谓“吃一堑, 长一智”。 因为“非典”完全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天灾,所以有效的预警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机 制可以把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的限度内,说穿了,就是为了把外部性在尽可能小的范 围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内部化。预警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把不确定性“扼杀在摇篮里”的风险最 小化机制。这可以看成是第一个层次的防范。 为了对付“非典”传染的外部性,一种有效的信息扩散机制就必须基于预警机制予以建立, 信息对称才能减少风险,这是信息经济学上最为基本的道理。媒体及时地毫不隐瞒地进行报道 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相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非典”仅仅是那些已经知情的人的特殊的分 散知识,相当于一种“软信息”(tacitknowledge),只有通过正式媒体的报道引起注意后 才会成为“硬信息”(codifiedknowledge)。 按照博弈论上的说法就是,媒体的信息发布会使得“非典”成为全体博弈方的“共同知识” (commonknowledge),促使博弈方采用“可合理化策略”(ratio-nalizablestrategy) 从而改变博弈的形式和结果。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基于已经获得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决策,即使 不能保证采用的是纳什均衡策略。这可以看成是第二层次的防范。 还有就是,国家和政府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有效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外部性往往会造成市 场失灵,主要是公共品的供给不足,这样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愿望,也不符合消灭“非典”的要求。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政策性研究简报认为,战胜“非典”急需的国家财政直接 投入主要有四个部分:科研费用、硬件设备、治疗费用、医护支持。他们甚至建议国家发行公共 卫生国债,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的公共卫生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这可以看成是第三个层次的防范。 “非典”加大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个人的经济活动的风险水平,所以肯定会加大整个社会的交 易成本,这一点会暂时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经济增长收敛在更 高的边际成本上。 如果把“非典”看成中国经济学家樊纲所谓的“需求抑制型灾难”的话,那么“非典”对增 长的阻碍作用是由个人减少包括消费在内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分析思路是 殊途同归的。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是很不确定的,关键在于时间的长短,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 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在一个“时滞”之后鼓舞中国的经济。 总而言之,在这个危难的时刻,政府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公民要发挥公民的作用,媒体要发 挥媒体的作用,权责对称,互动博弈,克服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推进改革,以 形成减少交易成本的好的制度安排,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试错成本。 《国际金融报》 (2003年05月08日第三版)
联系我们
 MIQIAN谜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