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变局催生战略高手
发布日期: 2003-05-09 稿件来源:综合管理部 发布:信息中心 阅读次数:6009 次
随着各路资本看好中国乳业市场并频频伸手的强劲势头,关于中国乳业市场未来发展格
局的猜测不断增加。2600万美元投资进入风头日劲的蒙牛一事,使业界更加相信,市场局面
即将改变的日子来了。作为一个市场操作人员,更关心的是,在这大笔的资本背后,未来市
场的变化将体现在哪里?市场将向何处去?
资本介入使各大企业可以扩张生产规模,可以跑马圈地整合奶源,还可以用来搞兼并。
问题是,所有目标实现以后,企业的规模上去了,它所创造的产品,最终还是要消费者能够
把这些东西消化掉,这样资本才有价值可取。
在中国近1600家奶品生产企业里,有一个说法就是当企业日产达到300吨时,才能有资
格加入全国市场竞争,具有这个资格的企业,不过8—10家企业而已,而其中的佼佼者无外
伊利、光明、蒙牛,以及三元、三鹿、辉山等准大牌这么几家。而产量不足20吨/天的企业,
市场覆盖仅限于家门口,而这样规模的企业占行业的大多数。
在这样的形势下,有许多人预言2003年乳业市场营销、品牌、价格大战将全面到来,也
就是说,人们已经预感到资本在完成对资源的整合以后,就要开始在市场上争夺消费者了。
那么,争夺市场的关键是什么呢?同其它的产业一样,在乳业市场,同样存在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同的是,乳业市场的产业链过长,战略性关联因素太多。在我国乳类产品中,60%以上是低
端产品,40%是包装奶,即近520万吨的包装奶,以如此之大的规模,几个大品牌尚处于市场
渗透阶段,并呈现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在产品方面,因包材的限制,产品的同质化程
度很高。产品线单一,市场尚没有被细分。就目前形势而言,多数企业似乎更倾向于在基础上
作文章,试图通过在奶源供应上获得先期优势,继而扩大产量规模获得低成本的优势,其目标
是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手段获取地位,不但增加产品的销量,同时迫使中小企业在其势力范围内
放弃抵抗。这种低成本的战略导致企业不但获得市场,更获得整合中小企业的资格和机会。但
值得担心的是,1、牛奶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价格并不是消费者选择的高关心度因素,低价格
可能抢夺部分既有市场或者低端产品市场,但对创造一个新市场的意义未必很大。2、价格战的
结果是企业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这将波及到上下游的供应商,尤其是原奶的供应商———
奶农,除非奶农间进行合并与改善生产,否则,奶农将无力承担降价带来的收入降低,所以,
单一的价格竞争行为,很可能会重蹈家电市场的老路,价格战绝不是企业的战略而仅仅是一种
战术手段而被选择,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仅靠价格战是不能使企业获得消费者忠诚和长久
的竞争优势的。
参照同类型产品市场,如在饮料市场和其它快速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和价格
很多,产品线很宽,深度规模也比较大,而乳业市场却长期单一得近乎苍白,经过几年的推广,
喝牛奶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有就行”的时代了,如果企业在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下足功夫,将
赢得许多消费者甚至新的消费者,这个变化将为企业带来真正的竞争力的增加。
无数成功故事证明,在品牌竞争的背后,实质就是决定品牌资产的产品创新,这是一条品牌
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2年,有企业想通过“无抗奶"的概念来强化品牌优势。这说明,企业开始考虑通过产品
创新增加品牌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份量了。事实上,细分市场空间大得很,餐桌奶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尽管这种新产品刚刚起步,它已经显示出强劲的销量,证明开辟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企业制
胜的根本道路。另外,产品也需要
不断的更新换代,60%的低端产品将不断被更新的产品挤压。
蒙牛的2600万美元,还有新希望集团的几个亿,这样的资本量,所能创造的绝不是用降价而
挤出的市场量。只有通过产品创新和经营创新,才能使品牌增值,从而使资本获得真正的增值。
所以,家电市场的覆辙不太可能会在乳业市场重蹈,2600万美元和几个亿人民币,只会使牛奶成
为快乐、现代、舒适、强健等生活价值,而不仅仅是比水还便宜的饮料或者补品。
在战争中,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经济领域,乳业市场战略格局的变化亦取决于最有实力和观念活跃的品牌。
(经济日报)